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7|回复: 3

核电员工最后的遗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7 05: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电员工最后的遗言》:与魔鬼同行?

核电站的第一个致命题目核电站的第二个致命题目核电站的第三个致命题目核电
站比原子弹更危险追问核电:我们为什么要用越来越多的电?我们对待科学技术
的态度
直到前不久,我仍然是赞成使用核电的。主要是考虑到地球上煤、石油、自然气
的储量都是有限的,而能够替换上述三者的能源方案中,核电相对来说是最为“
成熟”的。所以我最初听到“核电就是魔鬼,也只能和它同行”的说法时,居然
以为可以表示同意。
但是读了平井宪夫的《核电员工最后遗言》之后,我改变了观点 现在我的观点是
:至少目前的核电技术,作为民用是不宜推广的(军事用途可以例外,比如核动
力航空母舰、核动力潜艇等)。由于本书指出了核电现存的一些致命题目 这些问
题以前是被我们普遍忽视的。
只报喜不报忧的“核电科普”
在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闹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不止一次被媒体在采访中问到同
一个题目:为何在书店找不到关于核泄漏、核辐射等方面的科普书?当然随后许
多出版社马上一拥而上,炮制出了一大批这方面的“急就章”书籍,但在福岛核
电站泄漏事故之前,我也没有留意过这个题目 也许这个题目一直没有人留意过。
当时我对媒体的回答是:这和我们对科普的熟悉误区直接有关。我们多年来把科
普看作一种歌颂科学技术的活动。在传统的科普理念中,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任
何危害和负面作用,都被断然排除在科普内容之外。例如有关核电的科普,总是
夸大核电如何“高效”和“清洁”,以及现代核电站是如何“安全”。但对核电
站实际造成的题目和可能的危害,则几乎总是尽口不提。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事故通常被以为是“环保”的话题,而不是科普的题中应有之义。
核电的“高效”,到现在为止也许尚无题目,但“清洁”就很成题目。我们不能
仅仅由于核电站不冒出火电厂烟囱通常要冒出的烟 现在还有更时髦的说法是碳排
放 就断定核电站更清洁。
一座核电站只要一开始运行,即使是完全正常的状态,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核辐射
散布出来。核辐射无声无色无味,杀人伤人于无形,怎么能说是“清洁”的呢?
当然,核电专家会向我们保证说,核电站在设计上有多重保障,即使有核辐射,
也足以确保这些辐射是“微量”的,不会对人体有任何伤害。
但更大的题目是,一旦发生了福岛核电站这样的泄漏事故,辐射污染全面进进土
壤、空气和海水,还谈什么“清洁”呢?换句话说,核电站对环境的潜伏的污染
可能性,远远大于火电厂的那些烟尘排放。
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有一个已经往世15年的日本人平井宪夫,重新被众人关
注。由于他的遗作《核电员工最后遗言》早已预言了福岛核电站今天的命运 事实
上现在的事态比他当年的预言更为恶化。
平井宪夫是核电技师,生前参加过日本多座核电站的建设(包括福岛核电站),
后因长期遭受核辐射罹患癌症,遂成为废除核电运动的积极分子,58岁时往世。
他的《核电员工最后遗言》的最大价值,在于提供了来自核电建设和运行第一线
的真实情况报告 这些情况与公众常见的“核电科普”以及核电专家的安全承诺大
相径庭!
核电站的第一个致命题目
平井宪夫书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指出了如下事实:核电专家在图纸上设计出来的
“尽对安全”的核电站方案,实际上是无法在施工和运行中实现的 由于人在核辐
射环境中,生理和心理都使他无法正常工作。所以核电站无论设计多么公道,理
论上多么安全可靠,在实际施工和维护时总是难以达到设计要求,难以尽对保证
质量。而设计核电站的人,当然不是那些在现场核辐射环境中施工或检验的工人

这是一个以前在关于核电的讨论中从未被公众留意到的题目。
平井在书中举过一个例子:有一次运行中的核电机组一根位于高辐射区的螺栓松
了,为了拧紧这根螺栓,不得不安排了30个工人,轮番冲上前往,每人只能工作
几秒钟,有人甚至扳手还没拿到时间就到了。结果为了将这根螺栓拧紧三圈,动
用了160人次,用度高达400万日元。
平井告诉读者,日本的核电站总是将每年一度的检验维护安排在冬季,为的是可
以招募四周农闲时的农民或渔民来充当临时工。由于电力公司的员工们都知道检
修时的环境中有核辐射,他们谁也不愿意往核辐射环境中工作。
核电就是这样一种要求工人定期在核辐射环境中工作,而且还会使周边居民长期
在核辐射环境中生活的产业。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反人性的产业。
核电站的第二个致命题目
核电站的另一个致命题目,是它运行中所产生的放射性核废物。世界各国都为此
事大伤脑筋,至今也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正是在这样因循苟且的状态中,核废
料继续分分秒秒在产生出来,堆积起来。
日本的办法,起先是将核废物装进铁桶,直接丢进大海(想想日本的渔业吧),
后来决定在青森县建立“核燃基地”,计划在那里堆放300万桶核废物,并持续管
理300年。美国则计划在尤卡山的地下隧道存放77000吨高放射性核废物,但不幸
的是他们现有的核废物已经足以填满尤卡山。而以核电产生的废物放射性钚239为
例,它的半衰期长达24000年,持续治理300年又有什么用呢?
这个题目不是新题目,但确实是一个迄今为止仍然无法解决的题目。
核电站的第三个致命题目
核电站还有一个非常怪诞的题目 假如说世界上竟有一种只能开工运行却无法封闭
停产的工厂的话,那大概就是核电厂了。由于核电厂的核反应堆只要一开始运行
,这个持续高热的放射性怪物就如中国民谚所说的“请神轻易送神难” 停产、封
堆、冷却等等,都需要持续花费极高的本钱。例如,一个核电机组停机封堆之后
,至少需要使用外来电力帮助它持续冷却50年以上。
一个特别生动的例子,就是此次失事的福岛核电站一号机组。据平井宪夫表露,
原本计划运行10年就要封闭的,结果电力公司发现封闭它是个极大的困难,只好
让它继续运行。如今它运行了40年终于失事。
这个题目也是以前在关于核电的讨论中从未被公众留意到的。
核电站比原子弹更危险
在我们地球上,核电站重大事故至少已经发生了三起: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三里岛核电站事故、福岛核电站事故。小的事故就更多了,只是外界不曾留意而
已。原子弹当然在核试验中爆炸过多枚了,真正用于战争而投放的则有过在日本
广岛和长崎爆炸的两枚。但上述爆炸当然都不是事故,由于都是在受控状态下进
行的。
那我们可不可以说:世界上的核电站至少已经发生过三起重大事故,而全世界的
原子弹还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因而,核电站比原子弹更危险?
也许有人会争辩说:谁敢保证原子弹没有发生过事故?即使发生了事故,军方也
一定会全力将其掩盖起来。但电力公司也同样有掩盖核电站事故的动机,而原子
弹假如真的出了重大事故,恐怕谁也没有能力面对无孔不进的西方媒体长期将其
掩盖。
事实上,核电站确实比原子弹更危险 而且危险得多。
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核电站是要“运行”的,它要持续进行核反应,而投放
爆炸之前的原子弹,并不处在“运行”状态中。
核电站的上述三个致命题目,对原子弹来说都不存在。
更何况,原子弹是用来攻击敌国的,但核电站要是出了题目,受害的却是本国民
众!
所以,运行核电站,难道不比存放原子弹更危险吗?
核电站难道不比核武备更应该反对吗?
追问核电:我们为什么要用越来越多的电?
福岛核电站事件之后,全球的核电发展会因此而停滞吗?
各国都有一些激进人士主张完全废止核电,但另一些人士则以为应该积极发展核
电。主张发展核电的人甚至提出了“核电就是魔鬼,也只能与它同行”的说法。
要评判这个说法,首先应该思考一个题目: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断地、毫无节制地
增加对电力的需求?
现在,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埋头奔向一种叫做“现代化”的生活,而且已经停不
下来了。我们正在一列叫做“现代化”的欲看特快列车上。我们已经上了车,现
在发现谁都不能下车了;而且也没人能告诉我们,这列列车将驶向何方;更可怕
的是,这列列车不仅没有刹车机制,反而只有加速机制。事实上,可以说我们已
经被科学技术劫持了,或者说被“现代化”劫持了。正是这种状态,导致我们无
休无止地增加对电力的需求,以满足我们贪得无厌的物欲。
假如没有切尔诺贝利,没有福岛,也许我们还有理由停留在“现代化”的迷梦中
,但事到如今,我们实在应该梦醒,应该反思了!假如真的只能与魔鬼同行,那
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我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在这条路上走呢?
我们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眼下的现实是,全球都在死命追求高污染、高能耗的“现代化”,煤、石油和天
然气不久就会用完。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目前本钱还很高,技术上也远未成熟
,离大规模贸易化推广还有很大间隔。可是全球对电力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长,根
本等不及新能源的研发和成熟。所以核电在很多人看来是目前难以放弃的选择。
我们即使不赞成将目前的核电技术推广应用于民用,但并不反对进一步研发更安
全的核电技术。假如有朝一日,这种核电技术真正成熟了 以上文所说的三个致命
题目都得到有效解决为标志,那也不妨推广应用。
但是,在此之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我以为能做的事情之一是思考。哪怕这种思考目前只能得出无奈的结论,也比不
加思考只顾向前狂奔要好。
首先是我们看待科学技术的态度。我们不应该只知道一味赞美科学技术,还应该
全面看待科学技术,应该对科学技术可能的负面作用提出警告和反思。想当然地
以为科学技术必定美好,必定会给我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实在只是盲目的信念


人类确实正在享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但它们是否真正美好,需要时间来检验。比
如杀虫剂,使用15年后就被证实危害非常大,可人们已经依靠它和自然界建立了
新的动态平衡,想不用也不行了。核电极可能也会形成类似的局面。又如三聚氰
胺、瘦肉精等等,都曾经被我们视为“科学技术成就”,甚至获得过国家奖项,
这些“科学技术成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呢?再如对于转基因主粮,如今
争议激烈。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刻反思。
今天的科学共同体,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它也会谋求利益最大化,也会与资本
和市场结合,但它身上却一直罩着别的利益共同体所没有的光环。所以它更需要
伦理的引导,更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一切现代资本和市场都必不可少的监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7 06: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看法太偏激了,不管是核电,火电,水电还是其他的都存在着安全题目,只是核电是一个在放大镜下得安全题目,而且是更为集中的安全题目。其他形式的只是把安全题目分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09: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凡事都是有利有弊,如何实现利最大化弊最小化是最关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