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引自,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2005年11月4日发布的《关于建筑业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调研报告》,第二部分中建筑业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况的第3条:
“20年来,我国建筑业企业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取到显着成效……。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中国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中的应用,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日本及欧美发达国家近40年的路程,且无论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在实践探索的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框架体系。即:主要特征是“动态管理,优化配置,目标控制,节点考核”;运行机制是“总部宏观调控,项目授权管理,专业施工保障,社会力量协调”;组织结构是“两层分离,三层关系”,即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项目层次与企业层次的关系,项目经理与企业法人代表的关系,项目经理部与劳务作业层的关系;推行主体是“二制建设,三个升级”即: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责任制;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升级,总承包管理能力升级,智力结构和资本运营升级;基本内容是“四控制,三管理,一协调”即: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控制,现场(要素)、信息、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管理目标是“四个一”,即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市场经济、操作性强、比较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懂法律、会经营、善管理、敢负责、作风硬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开发应用一代能较快促进建筑生产力水平,提高企业有机构成和经济含量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建设和总结推广一批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充分展示建筑行业科技水平和管理实力,具有国际水准的代表工程。”(全文请查阅“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网”www.cpmchina.com。)
对上述表述,本人不能完全苟同,提出如下质疑:
1、 被列为“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框架体系”的若干条,真得是中国独有或特色吗?我想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任何工程公司,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要建立并完善的体制,而从中建协这个报告第三部分所论述的问题看,中国建筑企业从总体情况看还处在建立这种体制的摸索阶段,因此说中国企业的项目管理已经达到了日本及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评价不知从何而来?是否有那家中国建筑企业这样自豪地宣布了,我们还没有看到相关报道,从这篇报告里也无从知晓,不是我妄自菲薄,故意贬低中国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而是笔者认为对事物需要一个经得住推敲的认识。那么从国家宏观管理角度看,似乎更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报告已经指出,作为规范行业行为的《建筑法》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现实情况,许多市场准入的规定已经限制了工程承包业的发展,而国家目前的金融体制限制了企业的项目融资能力,另外还有一点是报告和建设部各级都在回避的重要问题——建筑业保险体制的建立举步维艰,这些是脸上的麻子还是灿烂盛开的桃花,明眼人不难看出!走笔至此,我还要对中建协作为政府与企业的纽带,在如此一个重要的报告中,竟然分不清国家与企业功能,把企业范畴的东西上升为国家管理并称之为特色,表示深深地遗憾!看来,中建协还存在观念转变的问题。
2、 目前在建筑业似乎弥漫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似乎堪与世界比称的一些大工程项目在中国建设,就一定能够独步工程项目管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就拿常常被提及的布鲁革经验来说,20年前国家花费那么大精力搞出来的东西,20年后才真正被建设部认可并实际推广,这说明了什么?更何况现在中国正处在一种重效益轻研究、急速膨胀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中,有多少企业能够潜心研究工程项目管理从而创造出引领世界潮流或者与强手比肩的管理模式?有国外资深研究者已经指出,一些着名日本制造企业衰败的重要原因,是过分依赖对欧美技术的模仿和深化,从而失去了创造的活力,不能跟上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对于建筑业可能未必能够简单类此,但是自上世纪末以高收费为标志汹涌进入中国的项目管理理念,带给我们的是什么,现在还不是定论的时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外来的管理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抽去了文化内核的管理理论,绝对不会向推销者所说的那样灵验,这已经被业界许多人所看清!可以说,那一天诞生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才能说我们可以无愧于世界工程项目管理之林!
3、 对于把工程总承包作为一种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推广,本人始终持有疑议。工程总承包是市场化的产物,其运作和生存依靠的是市场需求,把其定义为代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方向失之武断!从企业来说,具有工程总承包的能力,是企业资质的体现,也是谋生手段的多样性,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个高点。但是由于工程总承包本身的复杂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按这条路子发展,所谓鱼走鱼道,虾走虾路,每个企业会在市场中定义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搞工程总包的企业就是落后的企业,大概不能这样定义吧?从国家管理来说,应该为工程总承包市场的形成创造一个良性的环境,本文第1条列出的国家需要解决的4点问题实际已经阻碍了这个市场的建立,举例说现在的建筑法规明文禁止边设计边施工,这显然与工程总承包设计施工一体化相悖,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才是国家需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发现和解决生产关系中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这样才能为包括工程总承包在内的所有建筑市场/模式提供生存发展的环境。如果还是通过发放标签的方式,定义谁是先进的才需要大力发展,那么反过来不那么先进的已有的建筑模式就要采取措施扼杀吗?新生的还来不及敕封的建筑模式就要掐死在摇篮中吗?我想这不是今天的中国政府行为吧!当然,作为一个阶段,国家出台一些政策扶持一个特定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像自03年起建设部出台的系列支持工程总承包的政策是很好的,只是这些政策还没有配套。作为中建协帮助政府发现工程总承包市场培育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非常值得赞赏,比较遗憾的是,也许受了主观先行的影响,在这个报告中一些不该划入总包的项目也赫然在列,似乎“先进”就能包罗万象,图解了一种概念,但从总体看这个报告还是瑕不掩玉!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看,建筑部对工程总承包的关注,意在提高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完善我国的建筑市场,这样心态上才能够平和一些,对于更全面均衡地发展中国建筑市场功莫大焉!
走笔至此,似乎有些文不对题了,但想说的话如哽在喉不吐不快,不过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建筑市场大方面看也不算太跑题,所以就这样写下来吧。本来还想论论为什么当今中国建筑市场凯歌高奏,突然感觉更加离题万里了,而且好像笔者的功力也还不够,暂且按下不表。
你可能只是这世界的一个人,但对于某个人来说,你就是世界的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