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商会的调查显示,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感觉在中国不受欢迎;中国总理温家宝周一在人民大会堂对一批知名跨国企业的高管说,中国反对保护主义,要增强外资企业对中国的信心。外企和中国政府这相互矛盾的说法哪个对?
应该说都有道理。先说外企在华受冷遇。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巨大的中国市场对西方大型跨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已经是至关重要。西方企业的管理人士说,如果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失利,它们的全球地位将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由于被批评依赖出口加剧了全球贸易失衡,中国也在努力加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这样,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正在一改过去20年的和谐共生局面,开始上演越来越激烈的中国市场争夺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外企在华高调行事的黄金时代或许即将结束。
再说中国不会对外企下“逐客令”。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归根结底还离不开外企。中国一向标榜自己引进外资的目的是“以市场换技术”,在海外市场广阔以及中国本土企业技术水平低下的十几年前,中国一方面将不成熟的国内市场交给外企去培育和开拓,自己则借助外企的技术和销售渠道主攻海外市场,中外双方确实实现了双赢。但本轮经济危机发生后,由于欧美市场的低迷以及西方保护主义浪潮的兴起,中国继续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空间似已不大;反观国内,汽车和诸多消费品的市场在外企多年努力开拓下正日臻成熟,现在已到了“摘果子”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开始眼睛向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问题是,以中国本土企业目前的技术和经营实力,想从外企手中抢果子并不容易。中国政府痛苦地发现,自己让出大片市场并未换来跨国企业的多少核心技术,政府当初安排许多国企与跨国公司合资本来是为了让它们去“偷”技术,然而一二十年下来,这些企业却大多成了引导外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的“吴三桂”,而外企的核心技术它们却基本没掌握。这种局面迫使中国政府不得不反思自己“以市场换技术”政策的有效性。于是政府近两年开始大力倡导“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在产业政策上也有意向包含这两个元素的企业倾斜。
但只要中国政府继续把自主创新的希望和政策资源主要寄托在国有企业身上,那些在华打拼多年的外企就应明白,中国本土企业想凭借竞争把它们排挤出中国市场几乎没有可能,离开外企,中国市场就不可能“照转”。如果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政策语境有良好的感悟能力,在这种局面下,明智做法是学习中国人的“韬光养晦”策略,投中国政府之所好,你不是要扶持自主品牌吗?咱就在中国注册几个本土牌子,你不是督促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吗?咱就暗助中国企业像“和谐号”动车生产厂那样来个“速成式创新”,充分满足政府的虚荣心。你照顾了中国人的“面子”,中国自然会给你“里子”,只要适当低调,外企在中国的好日子还长着呢。
(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Nuclear is Unclear " -- A confucian in confus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