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原子科学院创立於1974年,当时设有「原子科学研究所」、「核子工程系」、「核子工程研究所」,为全国唯一兼备教学与研究的 核能科技之教育机构。1956年,原子科学研究所(原科所)为清华在台复校时,率先设立且仅有的研究所,1964年,核工系继之成立,与数学系并列为在台复校最早成立的两个科系。自1970年至1975年,原科所曾短暂停止招生,而於1975年恢复招收硕士班学生,博士班则於1987年开始招生,并於1992年新增大学部,是为原子科学系。而後,为确切反应该系之教学与研究内涵,原子科学系於2006年更名为生医工程与环境科学系。1977年新成立辐射生物所硕士班,1989年继之成立博士班,1998年该所并入生命科学院。
核子工程研究所於1970年开设硕士班课程,并於1981年设立博士班。同年,大学部开始双班招生。之後,核工系与核工所合并为「核子工程系」。90年代中期,在社会与政治的快速演化下,兴建核四厂的舆论与反核声浪高涨,在在冲击院内同仁士气,也导致招收新生的困难,有监於此,核工系於1995年更名为「核子工程与工程物理学系」,研究与教学的内涵也扩充至工程物理领域。1997年,该系进一步更名为「工程与系统科学系」。2005年,该系在中央研究院与物理所的共同合作下,成立台湾国际研究生之奈米科技学程,主要招收国外学生进行博士研究;此外,工科系也与本校物理系及国家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合作,设立先进光源学程,招收硕博士班学生。为满足国内核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全世界核能的复兴热潮,核子工程与科学研究所(核工所)於2007年恢复成立硕士班,而博士班也获教育部核定於2008年开始招生。
自90年代中期,核子科学与科技的教学研究一直是原科院的主要目标,核工系主要研究领域为 核电厂与系统科学,原科系则强调保健物理与放射化学,辐生所则在辐射生物研究上多所贡献。一直以来,原科院专注於核能科学与科技的发展。然而,在1997年核工系更名後,也重新调整教研目标,使系所得以保持核工的核心领域,也能扩至展奈米系统、微机电系统、电浆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等领域,树立机、电、材及工程物理等跨领域、多元化教学研究的特殊性。医环系亦调整其核心领域,除传统的核电厂与辐射防护的发展外,也将保健物理和放射化学加入生医光电、医学物理与环境科学中。物理、化学、生物上的跨领域教育,为该系学士班课程之主要特色。
原子科学院与原子科学技术发展中心息息相关。原子能科技的主要设备与技术人力均归原子科学技术发展中心所辖,大型原子能科技设施包括2MW清华水池式反应器、范氏加速器、串级加速器、碘同位素制造设施、30000居里钴照射场、人员剂量计系统等。原科中心目前有13位博士级研究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约莫28位。原科中心人力及设施以往归属原子科学研究所,自1984年始从原子科学研究所独立出来,定位为校级编制内中心。93年以前,中心主任由原子科学院院长兼任,1993年後原科中心主任由校长另聘,在行政系统上归属学校研究发展处管辖,属於二级单位,而中心内四个组,即反应器组、同位素组、保健物理组和仪器组则为三级单位。中心主任和各组组长以往由原科院教授兼任,近年来。部份组长已改由原科中心博士研究人员担任。2007年起,教育部以二级单位不能设组,而改为研究群;校长并任命周凤英研究员为中心主任。原科院院长为核辐委员会的召集人,中心主任为执行秘书。
自原科院毕业的学生,不仅是国内原子能领域之领导人才,也是其他领域的骨干人力,如原子能委员会主委、核能研究所所长、核能电厂厂长皆曾由原科院校友担任。此外,1986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暨中央研究院前院长李远哲博士、本校现任校长陈文村教授与台电董事长陈贵明先生,皆是原科院的早期毕业生,更有三位校友亦受选为中研院院士。原科院校友也在国内外着名大学之物理、电机、机械、材料、工业工程及经济系等担任教授。
"Nuclear is Unclear " -- A confucian in confus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