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内核新闻
国际核新闻
政策
人物
知识科普
展览会议
核技术
核设备
核工程
考试招聘
国家电投社区
中广核社区
中国核电集团

“超日赶美”不靠GDP 中国超过日本难于上青天

[复制链接]
查看: 649|回复: 4
发表于 2010-8-19 08: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超日赶美不靠GDP 中国超过日本难于上青天搜狐博客  叶楚华 2010-08-18 中国GDP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部分国人的逻辑,既然超日了,下一步就是赶美。而我要给各位泼一盆凉水,搞不好连超日都是假象,更别提赶美。超日赶美恰恰是我刚刚出版新书《中国超过美国还要多少年》里面的核心话题。你要赶超人家,首先要知道人家先进在哪里,知道当今发达国家的富强逻辑。1971年开始,美国开始进入虚拟产业时代,随后的二十年间,美国把90%以上的物质产品生产赶出了境内,而只保留了军事工业、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粮食生产、房地产、金融服务业、娱乐业、虚拟化的国际品牌等产业,这里面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无法进口或者不愿意进口的必需品(如房子和粮食),一类是高技术产业,还有一类是虚的产业(品牌、金融、娱乐业)。1990年开始,美国的空壳经济模式基本成型,从此开始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美国的富强逻辑已经与之前经历的两百多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时的美国是靠着四架马车在全球虹吸财富而维持世界第一富强地位的,这四架马车即:金融掠夺(印钱购物、债务经济、金融战);技术专利与品牌;娱乐业;消费宗教。在这种新帝国主义阶段的美国,其靠四架马车在全球虹吸财富的速度和效率要比一百年前的抢劫还要快不知多少倍。说到底,今天美国的钱和天上掉下来的无异。先看第一架马车,金融掠夺。美元霸权地位导致世界各国必须储备美元,否则无法在国际上买到石油等物资,而1971年之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变为毫无实物担保的国家信用货币,于是美国可以在全球实施印钱购物,直接印钱在全球买东西;同时,由于世界各国拼命出口货物到美国,积累起来的美元储备他们又(大部分)用不完,最后又只好购买美国国债,继续借给美国人购物,这就形成了美国的债务经济模式,只要悠着点,美国人可以可持续地把借钱无限循环下去;金融战,也就是美国的金融家们在全球实施剪羊毛行动,通过阴谋诡计在全球的金融市场圈钱,比如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三种方式来的钱,规模之大、速度之快犹如天降暴雨。第二架马车,美国拥有无数技术专利与品牌,可以持续地在全球范围内收取品牌费和专利费。你没用一次他们的专利,就得缴费,你开一个麦当劳,你就得叫品牌费。这钱来的没有金融掠夺直接,但规模和速度与前者相当。第三架马车,娱乐业。不要小看了它,娱乐业出口很早就占据了美国总出口的1/3之高。中国的电影票房今年将首次超过一百亿人民币,其中一半以上是好莱坞片子。如果按照这几年的增长速度,中国十年内票房将达到两千亿,也就是说以后中国每年在电影上给美国人送一千亿以上人民币。第四架马车,有点抽象,与前面有些重合,那就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营造美国商品符号信仰,让每一个人都以实用美国符号为最大光荣,让每一个年轻人都对阿迪达斯、耐克如痴如醉,以至于使用这些产品可以产生幻觉的地步。一旦建立了消费宗教,美国人就可以在全球出售这些符号,鞋子仍然是你中国生产的,我贴上一个耐克的标签,价格就比原来贵十倍,这本质上是,美国的一个符号白白换来了中国同样的十双鞋子。这样的美国,能不富强吗,物质能不极大丰富吗?以上四点就是当年美国富强的原因,也是美国人为什么那么轻松、乃至于不干活也能过上世界一流水准的生活的原因。如果要谈中国超过美国,请各位一一对照,我们有哪一点能超过?金融行吗?人民币先国际化再说,人民币国际化了,至少可以摆脱美元的印钱购物剥削,我们可以不用储备多余的美元,直接用人民币在国际上买大多数产品。至于能不能有朝一日也向美国那样去剥削别人,那就长路漫漫了。品牌?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各位,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连一个真正的世界品牌都没有创立。技术专利?太少太少,别说美国,连日本的零头都不如。娱乐业?我们连韩流都抵挡不住,更别提冲出国门去占领外国市场,中国的电影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让别人对中国产品树立消费信仰?别作梦了。使用中国产品在西方仍然是一件有失身份的事情,海尔老总最大的心愿就是:什么时候老外能以使用海尔为荣啊。至少到现在,作为中国走出去的带头老大的海尔,仍然没有做到。作为当代国家富强的基本要素我们一条都达不到,连门都没摸着。谈GDP超过日本有什么用,还是总量,不是人均。须知,从明代到清朝初年中国的GDP一直就是世界第一,今天我们即便再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并不能说明什么。如果我们不能在上面四个领域有突破,别说是经济总量世界第一意义不大,即便是人均超过了美国,我们的钱来的也太辛苦、老百姓活的也一定不会太滋润,同样的收入水平,国民的幸福程度要大打折扣。因为人家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我们的钱是辛辛苦苦折腾出来的。什么时候我们也能让钱从天上掉下来,那才是真正赶上了美国。要想这一天的到来不比登天还难,就不用沉浸在GDP的虚幻中自满,致力于建设一个真正富裕强大的中国,那就需要科技创新,需要以为基础,大力发展的强国战略。
能力+资源 能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9 09: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掠夺”“剥削”?-  先谈谈中国国内政府如何通过拉高房价把百姓一家三代都吸干,靠土地出租金敛财

党国肯定是世界上最富的政府

共和党,民主党,自民党都不如共产党




                          
"Nuclear is Unclear   " -- A confucian in confusio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9 10: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为何宁愿被低估?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加藤嘉一

为了一句话而等待几个月,甚至几年,十几年,这听起来像是小说中的情节。而在两个恩怨交加一路走来的东亚国家里,无数对各自国家的命运充满责任感的公民,用这么长的时间等待一句话,是比任何小说都精彩的故事。

日本人和中国人终于结束了长期的等待,从中国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口中听到了这句话,“中国实际上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在这一刻,中国接过了1968年以来日本一直握在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以名义GDP计算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则“被第三”,日中关系史上的一个新时期到来了。

我正在东京出差,与日本政界、经济界、媒体界、学界、大学生等各群体交流这一话题。问“中国GDP赶超日本了,心情如何?”

情理之中,日本人的心情和看待方式很心平气和。我们在乎的并非是其GDP被中国超过,而在于第二季度GDP只增0.1%的严峻现状,远远低于有关人士之前的预测。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近几年里,我们早就做好了心理和思想双重准备。根据今年2月两国各自发布的数据,2009年日本GDP为5.07万亿美元,暂时“保二”成功,但中国GDP升至4.90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的96%,一年内超越已成定局。在这一数据出来之前,一贯悲观的日本舆论界没有完全预料到“保二”的成功,潜意识里已经预先把“被第三”当成了既成事实。于是,各大报纸如《读卖新闻》、《朝日新闻》、《产经新闻》等,在发表元旦社论时,已经纷纷围绕“被第三”做足了文章。

作为有幸观察到中国实际国情和发展阶段的日本人,毫无疑问,我比留在国内的同胞更加适应这一天的到来。2003年我刚到北京的时候,中国的GDP仅排世界第七名,位居美日德法英意之后。七年来,我亲眼看到中国经济迅速发展,GDP逐步超过四个欧洲国家,现在超日本也是理所当然,不算什么大事。

中国农业银行的一篇论文说“超越英国、法国、日本只能称为量变,只有超越美国才能称为质变,因为它将对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面对着大海西边这个人口十倍于自己,过去在世界第一位置上至少坐过一千年的大国,日本没有与之争夺排名位置的必要。做好自己的事,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也可以让人满意了。

我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经济超过日本这件事发生在现在,而非更早的时候?中国公布的GDP是一个充满争议和谜团的数字,它是怎么算出来的,体制外的人并不能完全理解。比如说,中国实行GDP核算分别独立进行的政策,除中央数据外,各省市还公布自己计算的GDP数值,而这些数值加起来总是大于全国的数值。

2009年中央公布的GDP增速是8.7%,而与此同时,全国有多达28个省份宣布自己的增速高于8.7%,有两个省的增速竟高达16%以上,低于8.7%的只有3个省份而已。因此,一直都有经济学家据此主张“中国的GDP增速被瞒报了”。另一些学者则从其他的角度论证出恰恰相反的结论,即中国GDP是被虚报的。无论如何,在中国公布的GDP数字背后肯定隐藏着许多东西,公布数字的大小受到政府的影响是一定的。

另外,计算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并非只有GDP一种标准。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其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西方色彩,只有在实施西方经济制度和货币制度的国家里才可称为权威。对于其制度和西方有差异的国家,GDP很容易产生巨大的误差。苏联在其历史上从来没有统计过GDP——日本1968年的“世界第二”是把苏联排除以后的排名——只是公布它生产了多少物品,统计“工农业总产值”,并据此宣称它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在1985年前和苏联一样只公布“工农业总产值”,但在其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工业国,“产量世界第一”的产品多达210种的今天,却放弃了这种朴素的统计方式,令人深思。
对中国来说,GDP统计的最不合理之处在于着名的“币值低估”问题,即由于中国的货币政策,名义上相等的货币在中国有比在其他国家大得多的购买力。如果进行修正,按购买力平价统计GDP的话,中国2001年就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了,超越美国也不会为期太远。可是,这种比较合理的方式同样没有被中国采用,中国的经济实力仍然和它的货币汇率一样被严重低估。

这一点在中国还真不是问题。在邓小平先生所主张的“韬光养晦”政策已经深入人心的当今,“故意被低估”的思想广泛地体现在政府主导的各个领域里,甚至成为一种“潜规则”。应该说,在经济方面,适度的“被低估”对中国确实是有益的。正是由于“被低估”,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更多的投资、技术和发展机遇,并在2001年以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条件实现了入世。如果WTO的成员国们能估计到中国企业在入世后的扩张速度,这些优惠条件就很难争取到了。通过牺牲面子,中国得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果实,值得钦佩。

外交政策是“韬光养晦”的另一个核心。自从90年代初在国际上受到孤立以来,中国一直采用非常谨慎的外交政策,不结盟,不引人注目,不轻易批评别国,不主动申请国际义务。这种低调的政策在90年代主导了中国外交,面对美国单级主导下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坚持用“政治上正确”的外交声明和谈话,而不是非常明确的行动,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虽然这种置身事外的处理方式降低了中国的话语权,但却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得了中立者、和平者、甚至“美国霸权受害者”的形象,获得了一定的同情。虽然现在的中国比90年代开明得多,影响力也强得多,但90年代时中国与欧洲、日本的关系却比现在融洽得多。这不能不说有“被低估”的功劳。

有趣的是,“韬光养晦”政策理顺了外交政策,却在中国国内遇到了挑战。在“公民意识”崛起的大背景下,公众对外交政策和关系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了“全民围观外交部”的局面。在外交上,国民最需要的是存在感和安全感,不可能像外交官一样思考。“被低估”是由资深官员策划的低调政策,与社会转型期陷入浮躁的国民心态实在难以相容,结果外交部动不动就被指责为“抗议部”、“对外交出主权部”。

90年代,中国外交的一个主要贡献就是划定了与邻国之间的边境线,保障了未来的和平,但对“韬光养晦”充满不信任感的国民却把这一贡献当成了罪过。在某些愤怒的公民们看来,中国的每一名外交官,在任何时候都像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一样反应迟缓、语义含糊、套话连篇,因此谈判肯定会在外国人的威逼利诱之下一败涂地,最终丧权辱国。于是,各种荒唐的“真相”在新出现的互联网上到处传播,今天被印度敲诈若干土地,明天又让越南骗走了某某山头,有一条谣言甚至说,俄罗斯在边境谈判中夺取了相当于三个日本大的一片国土…… 这些荒谬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恐怕与“被低估”不无关系。

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今天,由中国主动造成的,世界对中国的普遍低估应该改变了。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重要问题,比如节能减排、国际金融危机、阿富汗战争、非洲的发展等等,如果没有中国的深入参与就难以解决。特别是对东亚国家来说极为棘手的朝鲜半岛问题,除了中国以外,别的国家已经很难做出什么实质性的工作了。中国有必要行动起来,通过为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来获取各国的由衷尊重。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邮箱:kyoshikazu@gmail.com。作者刚刚出版的着作是《中国,我误解你了吗?》。



                          
"Nuclear is Unclear   " -- A confucian in confusio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9 10: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问“中国GDP赶超日本了,心情如何?”问“中国联合国会费赶超日本了,心情如何?”



                          
"Nuclear is Unclear   " -- A confucian in confusio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9 10: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这么难,那就暂时放他们一马,以后再讲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8-2025 核电论坛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2920号-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