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日志
相册
群组
用户
快捷导航
核电论坛
BBS
QQ登录
微博登录
微信登录
注册
登录
国内核新闻
国际核新闻
政策
人物
知识科普
展览会议
核技术
核设备
核工程
考试招聘
国家电投社区
中广核社区
中国核电集团
核电论坛
»
核电论坛
›
核电发展
›
能源与环保
›
节能减排将成十二五规划重点
返回列表
发布主题
节能减排将成十二五规划重点
[复制链接]
查看:
674
|
回复:
2
xyh8721
xyh8721
当前离线
积分
4993
发表于 2010-8-30 14: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节能减排将成十二五规划重点
金融投资报
2010-08-30
“我预计在'十二五’规划中,节能减排将成为其中的重点,而且会有更加强制性的约束”。昨日,着名经济学家樊纲在第三届成都金融街发展高峰论坛上,以“人类的低碳需求与市场的低碳需求”为主题的演讲中作出上述表示。他称,目前全球经济不仅面临经济危机,也面临着环境危机和
能源
危机,而一场金融绿色革命,低碳经济、文化交易、商业地产等都是新的经济发展点。
实现低碳困难重重
“我们为什么低碳?人类需要低碳吗?”,樊纲讲到,“当然需要,因为地球在变暖,尽管科学界有很多争议,认为全球变暖是不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但是经济学做了一些研究,其中重要的研究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就是我们现在做事要付出、要花钱、要低碳经济。”
“低碳这个事情和其他许多事情一个重要的差别在于,低碳的真正受益者还不存在”,樊纲指出,“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受益者是我们子孙后代。然而问题就在这里——受益者不是我们,因此目前很多人就不愿意买单,而愿不愿意花钱就成了低碳发展重要的一点。而就目前来看,第一世界各国真正克服各种利益障碍,在各种利益中真正能为此做实事的规模非常小,各国想通过一些法案、法律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来推进低碳生活,让人们拿出更多的钱来实现低碳,但是这些法规难以通过。美国想通过一个新的全国性的绿色法案迟迟还没有通过,哥本哈根会议以后提交了一个新的法案,被国会所否定。各国包括澳大利亚的总理因为这个下台等等,现在有巨大的利益障碍阻碍着这件事的发展。”
或推动经济发展
对于在国内征收碳排放税的问题,国内有专家建议先进行志愿交易,然后才进行大规模的普及。对此,樊纲驳斥到:“如果没有强制性、惩罚性的制度,人们还可以继续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排碳的话,就很难形成交易。我个人怀疑志愿交易。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怎么减排?我们要不要做作出强制性规定?我们要怎么参与其中?”
樊纲继续介绍到,从国内发展和国际的发展来看,尽管目前提倡发展碳交易,发展绿色金融缓慢一点,但在下一个发展阶段,比如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会将碳排放提上日程。而其他方面节能减碳会有更加强制性的约束,因此绿色交易有发展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樊纲认为节能减排不仅包括碳减排,更包括其他污染排放,如二氧化硫排放等,这些排放不仅是拿到排放权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排放的技术进步,因此里面的投资机会肯定会越来越多。“包括风险投资,包括各种
项目
的投资,我相信应该会有发展机会”,樊纲讲到,“因为从长期来讲,低碳一定是一个发展方向,只是现在市场方还不太确定这个事会发展多快。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怎么积极推动这件事情的发展,怎么能够使我们的发展要有持续性,而且要对人类发展作出贡献,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而且现在从全球观察思考这块经济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节能减排作为新兴能源的一部分,已经被许多国家视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如奥巴马的财政刺激计划40%和低碳相关,日本的财政刺激计划60%与低碳有关。“但问题是现在有些国家看到这里面矛盾重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反倒把钱花在其他地方,有关立法也似乎放慢了脚步”,樊纲讲到,“因此我在这里只是想说从人类需要的角度出发,需要我们全人类作出更多的事情,克服更多利益障碍,解决各种利益矛盾才能使们经济获得更大发展,这个新的领域、新的产业成为推动人类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人类经济进步。”
能力
+
资源
→
能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l99032314
tl99032314
当前离线
积分
104
发表于 2012-7-23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xiaguosheng
xiaguosheng
当前离线
积分
461
发表于 2012-7-23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嘿嘿,回个贴表明我来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
|
手机版
|
小黑屋
|
Copyright © 2008-2025
核电论坛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2920号-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