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芝公司(Toshiba Corp.) )以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西屋电气公司,比其预期的20亿美元高出近两倍。而在这场火热的收购战役中,感到惊诧的应该还有东芝的竞争对手,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Co.)和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此番收购西屋电气,除了从东芝
核能 发展的全球战略,可以降低公司对半导体事业和消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出发以外,从此可以摆脱美国通用电气之牵扯。
日本东芝公司希望引进日本丸红商社(Marubeni)和三井集团(Mitsui) ,顺利解决财力负担,引进美国Shaw工程集团,由此一美国合作伙伴来出面应对这一收购将交由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审查问题之顺利过关。
日本东芝公司及日立公司均为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Co.) 之BWR反应堆在日本专利使用者。
BWR反应堆本体制造,日立公司是交由日立广岛BHK工厂承造 。东芝公司是交给日本IHI之横滨工厂制造
。 多年来,美国通用电气对日立公司走得比较近,技术转移的份量相对而言也多,对东芝公司有点向老子对儿子之态度 (此是个人因为业务关系与日立,东芝,通用电气有往来时的感觉) 。
日本东芝公司在此次并购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之事件上,异军突起,既是要彻底寻求独立之机会,给自己开一条出路。 收购美国西屋电气公司是千载难逢之机会,有些人认为54亿美元的价格是太多了。但对一个年营业额超过百亿美元之跨国集团来说,能够为集团在未来之二十年内开辟另外一个市场,那是领导人之远见。
对部份媒体报导说日本东芝公司曲线进入中国市场的动机显然是“司马昭之心”。那是太小看日本东芝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召标文件已经规定要求
国产化 目标要达到五十%以上。对日本东芝而言,中国市场仅仅是日本东芝内部进行了解 PWR制程系统学习的机会。因为目前与西屋电气合作参予投标的是其死对头日本三菱公司。东芝在三门及阳江
项目 内没有插手之空间。
东芝主要目标是瞄准美国,巴西,印度市场。原因为美国已经有二十年不建新的
核电站 。美国境内现有之重型机械加工厂,均已将设备折旧处理,不再能制造反应堆本体之超大件结构。未来日本东芝可承接所有PWR+BWR反应堆本体之超大件结构。 同时其在日本Keihin,Fuchu两地工厂可以制造反应堆内部组件,Monitoring Transformer Reactor Pumps,e估计东芝 的工作会连续多年满档,不愁业务。
这些高单价之组件成品,较目前日本东芝过度依赖半导体事业和消费电子产品的利润高出甚多,而人力投入相对减少。反过来说,半导体和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要投入资金。也要冒风险,半导体和消费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很短。领导人要每天要不断的进行脑力击荡。开发新产品,抢市场,搞不好,投入大把银子后,市场不接受, 亏大了解 ! 有多累!! 你们能体会吗
中国国企领导人是否也有此万丈雄心,不仅仅是依靠政策,承接
核电 站设备制造工作,要如何借力使力,来开发国际市场,最后变成大型跨国集团,是否有此规划呢
以上是个人之浅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8 17:16:5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