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内核新闻
国际核新闻
政策
人物
知识科普
展览会议
核技术
核设备
核工程
考试招聘
国家电投社区
中广核社区
中国核电集团

日本东芝公司收购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之浅见

[复制链接]
查看: 906|回复: 9
发表于 2006-2-23 23: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东芝公司(Toshiba Corp.) )以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西屋电气公司,比其预期的20亿美元高出近两倍。而在这场火热的收购战役中,感到惊诧的应该还有东芝的竞争对手,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Co.)和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此番收购西屋电气,除了从东芝核能发展的全球战略,可以降低公司对半导体事业和消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出发以外,从此可以摆脱美国通用电气之牵扯。

日本东芝公司希望引进日本丸红商社(Marubeni)和三井集团(Mitsui) ,顺利解决财力负担,引进美国Shaw工程集团,由此一美国合作伙伴来出面应对这一收购将交由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审查问题之顺利过关。

日本东芝公司及日立公司均为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Co.) 之BWR反应堆在日本专利使用者。

BWR反应堆本体制造,日立公司是交由日立广岛BHK工厂承造 。东芝公司是交给日本IHI之横滨工厂制造

。 多年来,美国通用电气对日立公司走得比较近,技术转移的份量相对而言也多,对东芝公司有点向老子对儿子之态度 (此是个人因为业务关系与日立,东芝,通用电气有往来时的感觉) 。

日本东芝公司在此次并购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之事件上,异军突起,既是要彻底寻求独立之机会,给自己开一条出路。 收购美国西屋电气公司是千载难逢之机会,有些人认为54亿美元的价格是太多了。但对一个年营业额超过百亿美元之跨国集团来说,能够为集团在未来之二十年内开辟另外一个市场,那是领导人之远见。

对部份媒体报导说日本东芝公司曲线进入中国市场的动机显然是“司马昭之心”。那是太小看日本东芝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召标文件已经规定要求国产化目标要达到五十%以上。对日本东芝而言,中国市场仅仅是日本东芝内部进行了解 PWR制程系统学习的机会。因为目前与西屋电气合作参予投标的是其死对头日本三菱公司。东芝在三门及阳江项目内没有插手之空间。

东芝主要目标是瞄准美国,巴西,印度市场。原因为美国已经有二十年不建新的核电站。美国境内现有之重型机械加工厂,均已将设备折旧处理,不再能制造反应堆本体之超大件结构。未来日本东芝可承接所有PWR+BWR反应堆本体之超大件结构。 同时其在日本Keihin,Fuchu两地工厂可以制造反应堆内部组件,Monitoring Transformer Reactor Pumps,e估计东芝 的工作会连续多年满档,不愁业务。

这些高单价之组件成品,较目前日本东芝过度依赖半导体事业和消费电子产品的利润高出甚多,而人力投入相对减少。反过来说,半导体和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要投入资金。也要冒风险,半导体和消费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很短。领导人要每天要不断的进行脑力击荡。开发新产品,抢市场,搞不好,投入大把银子后,市场不接受, 亏大了解 ! 有多累!! 你们能体会吗      

中国国企领导人是否也有此万丈雄心,不仅仅是依靠政策,承接核电站设备制造工作,要如何借力使力,来开发国际市场,最后变成大型跨国集团,是否有此规划呢   

以上是个人之浅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8 17:16:5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4 03: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人还是很有远见的。很明显,现在世界范围内正掀起发展核电的浪潮,亚洲,欧洲,南美,乃至美国,深感石油短缺,要发展核电来减少石油的依赖程度。西屋的设计+日本本土企业的设备制造能力,应该是比较成体系了。我想接下来,日本在核燃料供应这块应该会有大的动作。

我们现在是什么都去,设计,设备制造,核燃料,连人才培养都跟不上。弄得不好,以后的核电站会成为我们现在的钢铁企业,燃料一上涨,利润哗哗流到外国人手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5 00: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似乎陷入了用市场换技术的怪圈,不管是航空高速列车还是我们所在的核电行业,都存在严重的"崇洋"心态.政府的决策者为了粉饰自己的政绩,热忠于引进所谓的先进成熟的技术(短平快),对本该加大投入的基础研究以及关键应用领域不闻不问,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很多行业多年来不仅没有发展而且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倒退,这样就进一步的加深了国人对"引进"的依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8 22: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em06]俺不懂,但支持依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8 23: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只能说明中国的核电公司尚未真正进入市场化,无人去考虑国际化进程和全球发展战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9 05: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分析应当说很不错。但对这个收购案例,我觉得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地去探讨研究。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任何一个企业并购之操作全过程,最重要的在三点:一“交易价格”,二“经营计划”,三交易后的“整合”。
在现在这个东芝收购西屋案例中,这三点都令人疑问重重。

第一点“交易价格”就让人完全看不懂。
英国核燃料公司于1999年收购西屋核能的价格是总价11亿美元,2006年卖出给日本东芝公司竟然是54亿美元,据说比第二位的三菱高出近20亿—即35%!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东芝公司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断?

任何公司并购过程中,收购方必须对目标公司进行估值,也就是确定自己的心理价位,然后才会出价竞争,特别是最后谈判确定的价格,应当是在其估值计算价位范围内的。否则,这个交易一般就肯定会亏。

并购估值方法大约有四类:
1. 资产价值评估法 (asset based approach) -- 通过对目标公司的资产进行估价确定其价值的方法。
2. 收益评估法 (PE)  -- 根据目标公司的收益和市盈率(PE比率)确定其价值的方法,也称为市盈率法。
3. 市值法 (Market Capitalization Method) -- 选择与目标公司在各方面相类似的上市公司来推断目标公司股东权益市场价值的方法。
4. 现金流量折现评估法 (DCF) -- 即将企业未来取得的利润全部折算到当前的价值的方法。

从上面简单定义看来,使用第四种方法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不同的买方,无论用什么方法,按理说,结果也不应当象现在这个案例中的差距那么大。

第二点“经营计划”
“经营计划”在确定交易价格时就已经非常重要了。而且也是今后经营新公司的目标指南。
在并购出价和谈判之前必须对并购后的经营进行分析,特别是市场的详细预测分析。大家可以泛泛地说,东芝主要目标市场是日本本土,美国,巴西,印度,也许还有英国,以及部分中国市场和其他地区,但这些市场在今后的20年,30年,到底有多少核电站项目?市场价值到底有多大的?毛利润可能有多少?减去54亿美元的资金成本(利息),是否可能盈利??。。。 如果没有这些预测分析,那就完完全全是拍脑袋了。

我不敢说东芝公司是不是头脑发热,这要待以后时间来证明。但我相信东芝公司不会是一拍脑袋就拍出了这个54亿美元的天价,一定仔细做过以上的分析预测。但事实上大家也都知道,要做这样大的分析预测,而且跨度至少20年,其准确度实在难以保证。我估计,即使是对项目的预测,其准确度大约最多也就是60%-70%,更不用说对经营的预测了。不确定性之风险极高。东芝公司何以就敢吃了豹子胆拍下天价??

第三点,交易后的“整合”。
在一般并购案中,“整合”意味着怎样具体实现“经营计划”,包括公司文化,技术流派,市场整合,资源人员整合等等等等,以实现1+1>2的“协同”,保证“经营计划”的赚钱“既定方针”能够实现。实际根据国际并购经验与统计,一般而言,跨国并购能成功完成“整合”之成功率大约是40%,失败的案例也是非常多的。

但现在东芝公司收购西屋后面临的“整合”远比一般并购案要复杂,除了这里列出的常规“整合”内容,还要完成卖掉49%的股 —这样,就是三方甚至四方“整合”了;还要处理西屋与三菱的AP1000联队关系;还要解决或平衡好BWR和PWR的问题。因此,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总之,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并购案例。

中国核电的发展,决不能只靠万丈雄心,我们需要学习的太多。甚至我们需要先看,不仅仅是看个热闹,更不是在旁边看着流口水,而是要看个仔细明白,肚子里把别人的账自己的账算清楚,等到自己真正看懂了,时机也成熟了,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到那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9 11:37:30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9 17: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是常人能看懂的,只希望对我们三门的影响不要太大,领导们能放一马
[e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9 18: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AP1000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份订单,我不希望中国是首位买单者。东芝对西屋的收购有日本政府操作的可能,为了控制未来中国的核电市场。无论怎样我们应该头脑清醒,不能一味要求先进性和经济性,为日本人买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0 11: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东芝公司买下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後,其实不仅是两手分别抓住PWR及 BWR之核岛区之主控权 ,同时也抓住常规岛设备供货之优势。使其未来二三十年间,无论你要选择PWR或BWR之型式, 东芝都可以参加竞标。


东芝在三门及阳江项目中,可以插手之空间为常规岛设备竞标,因为常规岛设备一定要跟着并配合核岛反应器规范,有西屋做後援谁与其争锋。

  
此事件对国内核能发展是一个重大信息,何时我们的 东方集团 ,上海电气集团 ,哈尔滨电气集团,能有东芝公司之实力到世界各国 参加核电站投标及并购世界有名有品牌,经营不善之公司来壮大自己 。 而不是仅专注国内市场, 并要求政府政策无限期保护。 上锅做秦山核岛区设备,  因为重大失误 ,被取消承制核岛区设备资格。 这种事 , 在其他已开发国家是从未有的听到过。

国产化之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可长可久之企业文化,不会因人而异 ,有雄心 ! 有远见,善於抓住机会,开创产品种类, 建立市场售後服务机制,开发国际市场, 建立宽广之视野 ,勇於承担风险,  如此将企业变成像东芝一样之有名望之国际性公司 ( 东芝是由日本起家 但今天已经为跨国之大型企业),企业领导人请不要将国家领导之愿景 ,给糟蹋掉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1 06: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8-2025 核电论坛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2920号-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