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城能否滨海关键在西大堤西端能否建大桥
因为城市用地和港口用地的相互制约,规划建设的滨海新城在北固山西北的原台北盐场地段,需填海造城。我们曾向设计填海造城方案的专家请教:“台北盐场有大量的土地,为何要填海造地造城”。他们对此都解释,靠岸线的内侧土地,需海水涨潮时才有海水可滨,潮退下,就是几公里的淤泥,填海就是填过淤泥区,把城市建在退潮后也能看到海水的岸边,形成海景特色,否则怎能叫滨海城市。
然而这追赶海水建城市实现的关键不在填海却在于西大堤是否能开口建桥。
近海岸线的淤泥大部分是由西大堤造成的。封闭了连岛北固山、后云台山之间鹰游门海峡的西大堤,不但造成了连云港港池内的淤泥,也使西大堤外海州湾的海底淤泥抬高。海峡被封闭堵塞了,原来的海洋环流的运动就被阻断了,被涨潮带来的泥沙在退潮时就沉淀淤积抬高了海底。据北固山西的西墅村渔民介绍,不到10年间,西墅渔港和竹岛周围的海底被淤高了两米,原来在竹岛周围区域,就是退大信潮时,也有水可以泊船,现在就是小信潮也是泊在干滩上。赣榆宋庄一渔民介绍,临洪河口的拦门淤泥区也是越来越宽,赣榆海域秦山岛周围的海底也明显淤高。当年徐福到日本与赣榆海岸相隔遥遥的相望“海上神路”,如今退大潮时,好象就要与陆地联接起来了。
我市的王洪金先生一直在潜心研究观察西大堤对港口运输的影响,他于10多年前在西大堤建设报送规划时,就提出一个西大堤西端开口建两公里长大桥的方案,以保证海流冲刷海峡。这样做,海峡航道会越冲越深,形不成淤积。如果大堤堵死海峡,即便堤坝有换水孔也是无济于事,港湾内外必定会淤积成灾。
西大堤建成这10年来,大家都目睹了港湾内的淤积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鸽岛原来是海中水岛,不论涨潮退澎,都是个海岛,而现在却因为淤积已快要和陆地连了起来,不仅如此,原先从庙岭向西长长的金色海岸线也早荡然无存。
王洪金先生之所以提出西端造桥方案,是基于对海淤泥沙来源方向的长期观察研究。王洪金则认为泥沙来自港口的东南方向,其来源是黄河夺淮入海,沉积在由盐城内废黄河口以外的的海域约800年的黄河泥沙。西大堤一堵死,从东南方随海潮和海流进入港湾的泥沙因西大堤阻断了海流运动就沉淀淤积下来。
王洪金虽然用卫星遥感地图和上述理论在方案评审会上力争,也有一半以上的与会专家的赞同,但是终因省建港指挥部领导与一位省内专家提出的是堵死西大堤方案,所以没能被重视。
王洪金当时说,你们既然认为对,是正确的,就应该把方案设计者的名字写在西大堤的碑记上,让历史记住。王洪金在会上就说出:谁堵死西大堤,谁就是连云港的千古罪人。
违反天道必遭天谴,“不通则痛”。如今恶果正在凸现,但现在仍有一说当年修建西大堤就是要让它淤积,反正要在淤积区造码头增泊位。
王洪金最近调查,原来海州湾-5米等深线在连岛西内侧西大堤中线一带,现在—5米等深线已退到连岛东侧外了。这还不到10年,或许用不着多长时间,也就不会有鹰游门海峡了。海底越淤越高,海水越退越远,连云港港口可能就变成从锚地疏浚形成的一条小海沟,海州湾的“湾”也将会消失,近海岸的海岛、连岛、秦山岛、鸽岛竹岛就成为一个个普通的小孤山。如若引人向往的海岛变成了陆地上山,那么我们活着的人都可以很快地目睹古海州的又一次“沧海桑田”?
根据这样的研究,我们在西墅北固山西北填海造地建的滨海新城,很可能没等建好,就又因为海底抬高,海水后退,还是不能建成与大海亲密接触滨海城市,还可能造成巨大的浪费。
历史的教训为何没能使我们聪明些?
连云港市海峡的消失都是因为堵塞海道、河口造成的。
朐山下的海州和南云台山之间很宽的海峡,是清初巨木打桩堵死海道、河口消失的。
开发区之间的五羊湖海峡是因从墟沟的平山到中云的筑了一道“万金坝”而消失的。
外地的经验也应给我们教训,厦门因为大堤堵塞海峡,而炸掉了大堤。
欧洲某国在一海峡往海岛上筑了一堤相通,消失了浪潮滚滚的这个海岛本是游泳胜地,此后就失去游人观赏的价值败落了.
中国的陆地上的大山小山多得数不精,美丽的海岛却是蓼蓼无几,孔望山早已望不见海,连岛也将重蹈前车之辙,末来“在海一方”的市歌也许将成为回忆中屡屡绕梁难忘优美而伤感的乐曲,耶或需要后人用考古的方式来证明了.
因此,在我们看来西大堤西端建修建大桥打通海峡是滨海新城能否滨海的决定性因素。[em02][em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