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82|回复: 9

通知——江苏核电有限公司网站已经建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5 21: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苏核电有限公司网站已经建立

网址attachments/month_1019/15273.html

今后需要了解田湾核电站的,可以去网站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21: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福海:义无反顾去“战斗”
本报讯(记者 官慧)“他话不多,你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采访之前,张福海的同事开玩笑地给记者这样打着预防针。张福海,这个来自黑龙江的田湾人给记者留下了与大家对东北人惯有认识反差极大的印象:白净而腼腆。可交谈下来,记者发现他骨子里依旧透着东北汉子的那股硬气。“我们就像战斗中的军队,只有打胜仗才能生存下去,即使知道向前冲可能会送命。”张福海铿锵有力地说着。
  张福海,自1997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便扎根于江苏核电公司维修处,不知不觉与核电站里的泵已经打了10年的交道,与泵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维修工作中,他发现问题,潜心研究,解决问题,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如今的张福海,已经是维修处转机科科长,反应堆冷却剂泵的科研技术带头人。
在田湾核电站1、2号机组安装和调试中,张福海独立承担了多项技术课题,与俄罗斯专家一起解决了许多大型设备技术难题,是俄方“竖起大拇指”夸奖的专家。
2006年4月18日,1号机组在进行发电机励磁系统调节试验时,励磁机转子损坏。虽然励磁机转子存有备件,但该备件出厂时没有径向铰孔,而要进行现场铰孔作业的技术难度相当大。张福海作为这个重要设备—励磁机缺陷处理的现场负责人,非常明白不能在制订方案、处理问题上完全依靠俄方。他通过与俄方代表的积极沟通与协调,自己潜心钻研和计算,大胆地制订出采用半圆销对钻头进行定位导向的方案。为了保证这个方案的实施万无一失,张福海和有经验的技工讨论,进一步完善方案。该方案实施初期,俄方专家提出了不同意见,双方为了达成共识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当时,我心里也没有十足把握,但是问题存在着就要去解决,况且那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张福海对记者说。在方案具体实施的时候,工人们也有点顾虑,都不敢操作,张福海当机立断地说:“出了问题,责任我承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径向铰孔工作提前完成,既保证了质量又加快了进度,避免了设备返厂加工带来的时间上的延误和经济损失。
  张福海可谓是田湾核电站泵类设备的“外科医生”,他每天都要去现场巡视,通常是早进晚出,如果遇到棘手问题,不分昼夜,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投入工作。数不清有多少次,他半夜被叫醒到现场处理棘手问题。对此,他为自己能在关键时刻显身手感到很骄傲。
田湾核电站1、2号机组共有1000多台泵,张福海都了如指掌,“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职责。它跟高考差不多,天天都处于紧张状态,每天面对的都是新问题,但是我喜欢这样的挑战!”他憨憨地笑着,如此笑侃压力。
  田湾核电站1、2号机组商运近在咫尺,张福海将在这份“高考卷”上,以他的责任感去解答更多的疑难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21: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仇如意:笃定核电梦想
2000年,从常规电厂来到江苏核电有限公司工作的仇如意,至今在设计管理处常规岛岗位上已走过了8个春秋,在今年的职工代表大会上,他迎着同事们热烈的掌声走上了2007年度公司“十佳建设者”荣誉称号的领奖
100%的努力与100%的效果“其实我这个‘十佳建设者’荣誉称号,更多的是代表我们整个处室的努力和成果,我个人的成绩算不了什么。”仇如意带着谦虚的微笑如是说。留着短短头发、温和质朴的他,对于工作以外的话题,似乎显得有些不善言谈。当谈及他所热爱的工作,他的话匣子才缓缓打开来。
在核电领域摸爬滚打了8年,仇如意回忆起工作中的往事,有着许多的感触,但是对于经历过的酸甜苦辣,他并不主动提起,只是在当笔者问到时,他才开始讲述。
曾经在常规电厂工作近十年,担任国家首台国产600MW火电机组集控运行值长的仇如意,怀着对核电事业的向往,在8年前,加入到田湾核电站工程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来,从此与核电常规岛系统结下了不解之缘。
“做事要尽量追求完美。针对自已承担的工作,虽然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必须付出100%的努力,争取100%的效果。”仇如意以这样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已和他所带领的常规岛组的每一位成员,他积极提倡大家在工作过程中,相互探讨、共同协作,并搜集和利用相关资源。
  如常规岛的最大设备——汽轮发电机组的安装是整个设备安装的重点和难点。安装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仇如意积极协调组织,调研其他工程经验,确定汽轮机本体安装验收规范,牵头解决汽轮机基础沉降对汽轮机安装的影响问题,认真对待每一个不符合项,最终使安装问题圆满解决。在冷凝器的安装过程中,他发现了将会严重影响常规岛安装进度的问题——安装中心孔不对中,便积极与俄方谈判交流,解决中俄标准差异问题,多次参与研究和探讨工艺流程,最终完成安装。
       目标不光是用来展望的从2006年开始,田湾核电站设计管理处转入扩建工程的准备阶段,兼顾一期工程出现的技术问题和扩建工程准备工作,成了仇如意他们的新任务。为了优质高效地完成每一阶段的目标,仇如意更加重视时间和人力物力的合理安排,他说:“在开展每项工作之前,我们都要根据工作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都要做到有根有据,清楚哪些该做,具体该怎么做,同时为完成工作计划,要加强自我约束力,不断地给自已加压。”
仇如意深知推进机组国产化是我国核电人矢志不渝的目标。他在2007年6月完成的《田湾核电站扩建工程汽轮发电机选型与分析》论文中谈到:“推进核电机组常规岛设备国产化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说出了所有核电人的期望:不断学习和创新,发展和推广高效的国产核电机组。
这8年,仇如意从根本没有接触过俄方设计的全新核电汽轮机到完成扩建工程汽轮机选型与分析论文;从对相关核电知识懵懵懂懂成长为一名国家注册的核安全工程师;从最开始的初学者到参与核电建设的技术骨干,仇如意心怀坚定执着的梦想,排除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
《中国核工业报》2008年9月2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21: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萍:在讲台上辛勤耕耘

初次见到江苏核电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的专职基础培训教员、32岁的周萍,这位培训中心优秀教员荣誉称号的获得者,一副娇小的模样,安静而不张扬。笔者坐在培训中心大楼安静的教室里,听周萍将她的工作经历娓娓道来。
                           要育人,必先给自己“充电”
    “周萍是一个在工作中很有想法的人。”她的同事和听过她讲课的学员这样评价她。
    2002年,周萍被分配到培训中心基础培训科,成为一名专职培训教员。从来没有编写过教材,也没有丝毫授课经验的她, 暗暗地告诉自已:“要当好教员、教好学员,必须首先掌握知识!” 曾经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俄罗斯新沃罗涅什培训中心和巴拉科夫核电站参加学习、实践的经历,给周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尽管如此,她还是强烈感觉到所学知识的不足。
    除了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周萍根据所学、所思、所感编写教材外,还不放过每一个实践的机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现场系统和设备上了解和完善各方面的知识。公司各处室每个岗位上的专业人员是周萍虚心求教的老师,她滚雪球般的丰富着教材的内容。
                          插播“小动作”课堂活跃起来
    虽然周萍认真好学,但课堂上,她却不是刻板的老师,而是学习气氛轻松活跃的实践者。“我会在每堂课前带领学员进行复习,巩固上一堂课所讲过的内容。并且使讲课的内容条理清楚,避免无谓的内容或冗长的赘述。”周萍这样讲述授课的方式。
    “互动性”是周萍授课的一大特色。她说:“不但向学员讲授知识,而且经常会提出问题,检验学员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时代的她也曾经碰到过讲课枯燥、让台下学生提不起兴趣的老师。她认为这样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也浪费学员的时间。“根据实际和不断变化更新的知识,我会及时在教材中加入新的内容,要让所教的每节课都不完全一样,这是我对自已的要求。”周萍若有所思地说道。她不但要求讲课必须脱稿,而且为了调动学员们的兴趣,她会在课前放一些小电影或是一小段FLASH动画,在讲课的过程中插入一些相关的有趣话题。这些“小动作”使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学员掌握知识的效率提高。说到这里,她带着自信的微笑对笔者说:“我的课堂气氛挺活跃的,很少会见到提不起精神的学员。”
                       致力于实现的“轮岗”制度
    2006年,周萍开始负责基础培训科。这个科室下设基础理论教员、核岛系统教员、常规岛系统教员等岗位,她要求每个岗位上的教员不仅要成为本专业的优秀教员,而且要学习和掌握其它专业岗位的理论知识,这就是她倡导并实践的“轮岗”制度。
    “我的最终目标是使每个教员都能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核电知识体系,能够承担起各个岗位的教学任务。”周萍说。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基础培训科正在渐渐成长为一个民主型、学习型的科室。科室同事间的关系十分和谐融洽,相互学习的气氛浓厚,任何与工作相关的心得体会、建议都能够通过轻松活跃的交流,进行反馈和借鉴。根据科室成员提出的建议和需求,周萍积极调整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使培训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教员提高了授课水平,学员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田湾核电站操纵员理论培训原来完全由俄罗斯培训机构承担,随着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公司需要满足自主培训要求。从2005年开始,这项工作转由培训中心基础培训科承担。周萍及其他教员毅然接受了这一重任,开始了精心的组织和策划。  周萍向笔者介绍:“主要是借鉴俄罗斯及国内同行电站的培训经验,在全公司范围内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操纵员理论培训教材的编写和授课。”他们编制了几百万字的操纵员培训教材,建立了近4000题的试题库,并且组织完成了768学时操纵员理论培训课程。这的确是一项艰苦持久的工作,但是困难从来都要在团结和坚韧的力量面前低头。
    2007年5月,江苏核电操纵员取照考试(笔试)结束,参加考试的考生基础理论部分平均成绩22.83分,单科及格率100%,为此,资审委专家高度赞扬了田湾核电操纵员理论培训工作。《中国核工业报》2008年2月20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21: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建瑜: “练就”和谐团队

王建瑜,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57年出生于重庆市,198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反应堆工程专业,200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中国核动力研究院设计所工作。1999年6月调入江苏核电有限公司,次年担任设计管理处副处长职务,现任江苏核电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处处长、党支部书记。该同志被当选为中共江苏省第十一届党代会党代表。

  创新管理:不拘泥于固有的“窠臼”     (本报通讯员 王丹) 1977年,王建瑜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经历过十年动乱,他格外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在大学里学习的专业知识和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18年的设计工作经历,给予了王建瑜厚积薄发的能力。由于对俄罗斯VVER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田湾核电站成为王建瑜向往的地方。1999年6月,他调入江苏核电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处在王建瑜的带领下,从最初的几人到现在的整合有序,经历了怎样一段艰苦磨练的成长过程呢?
    这是一个充满着青春气息的团队,因为大部分员工的年龄都在30岁左右。对他们的培养是王建瑜的任务,他时时在想:“年轻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活跃了处内的工作氛围,但他们在经验方面的不足也需要用更多的努力去弥补。”
    与此同时,王建瑜深知,核电企业的特点,决定员工自身要有较高的核安全文化素质。他若有所思地说:“光抓业务远远不够,各方面都要高标准、严要求,日常的工作态度、习惯和方法,都必须符合良好的行业惯例与实践。不能因管理工作出现漏洞,影响安全或质量,带来不好的影响。”
    因此,王建瑜要求员工的工作范围不拘于各自科室的专业技术内容,创造性地以专项组的形式开展日常的综合管理活动,成立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培训管理、经验反馈等专项组,对处内各专项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规划、实施与管理。每位员工不仅立足本职,同时也负责监督和管理处内其他工作。这不断锻炼和提高了他们各方面的技能。
身先士卒:成就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
    “工作本身就是不断地会遇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和努力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使命,成就就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王建瑜如是说。
    2002年技术支持处组建以来,规划和完成了机组运行阶段专项技术监督领域反应堆物理试验、堆芯燃料管理、热工水力与事故分析等领域的技术管理工作。
    在完成接产准备的同时,他们承担了两个机组调试阶段安全壳试验、役前检查、反应堆无源启动等重大专项调试技术工作和现场设计变更与物项替代技术管理,在处理1号机组蒸汽发生器传热管、2号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等重要不符合项、顺利组织完成首次装料与物理启动临界等试验监督任务等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为田湾核电站两台机组调试运行和首次临界直至商运付出了努力。
    2006年8月2日,在2号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役前检查时,发现了有3处超标显示。这将直接影响到2号机组工程进度,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公司成立了专项工作组,王建瑜担任副组长,亲自参加后续的超标显示核查工作计划制订与组织实施,并直接参与国家核安全局提出的审评问题的回答单与补充事件报告的审核。
    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推进安全评审,王建瑜多次往返于连云港、北京之间,最紧张的时候是晚上飞赴北京,第二天又踏上返回连云港的班机。回顾那段日子,他说:“那个期间,确实比较辛苦,但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国家核安全局及评审专家的认真评审和支持下,相关问题得到有效关闭,是我最大的欣慰。”
顺畅沟通: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
说到处内的员工,在多年的培训和实践中,他们的进步令人欣喜。对此,王建瑜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说:“技术支持处的员工专业基础好,工作上都有非常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虽然要克服的困难很多,但许多年轻人已经或正在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在技术支持处,工作是紧张严肃的,但是却有一股民主、祥和的暖流充盈在每天的8小时里。王建瑜处理问题讲原则、重方法,依靠思想沟通与分析指导,使员工之间相处融洽,员工在工作上、生活上遇到难题或是有解不开的心结,总会主动去找王建瑜说说。
    平时,他很重视员工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逐步建立起了处内的技术交流制度,并且注意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创造顺畅的沟通渠道,在员工遇到问题时,给予关怀和帮助。
    王建瑜带领的技术支持处员工队伍,正成长为田湾核电站一支高效、和谐,团结进取、具有凝聚力的生力军,相信在田湾核电今后的蓬勃发展中,他们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核工业报》2008年2月1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22: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

--沙发,第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23: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运行一段时间了。
不过目前的核电站网站还是觉得三门的网站管理较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10: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谢版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12: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建了有一段时间了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19: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啊,半个月前我搜索过还没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