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中远 谁是重大件运输业的老大
就在中远航运正式挂牌交易那天,除了中远航运上市,中海也与重大件运输世界老大 JUMBO公司开始了合作。中远与中海这对中国航运界最大的兄弟就这样又碰到了一起。
中远航运A股上市红红火火,路演现场火爆,个股申购蜂涌,一举冻结资金5200多亿,创下去年下半年来的新高。当时中远总裁魏家福抛出的是两个诱人概念:中远主业上市,以及中远航运重大件特种运输“在中国甚至国际上的垄断性地位”。
但有心人却发现,就在2004年4月18日中远航运正式挂牌交易那天,中远的“垄断地位”就被“无情打破”:《新民晚报》经济新闻版刊登两条消息,除了中远航运上市,另一条是中海与重大件运输世界老大JUMBO公司在重大件运输方面的合作。中远与中海这对中国航运界最大的兄弟就这样又碰到了一起。
故事仍然在发展,当现在“中海发展”回归A股被人们拿来与中远航运上市作各种方式的比较时,中远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
中海的“聪明”
提起4月18日的事情,中远航运办公室主任王杰对记者笑道:“(中海)那个人很‘聪明’,竟然安排与我们同一天在同一版见报。”
也有言辞激烈者说,“这是出其不意地在关键时刻捅了中远一刀”,针对的是中远航运上市融资所凭借的“主打优势”。
事实上中远总裁魏家福对中远航运的上市评价很高,称这标志着“中远集团(COSCO)航运核心主业正式登陆中国资本市场。”
此前中远在全球已经拥有5家上市公司,但业务主要分布在集装箱租赁、制造和房地产领域,只有新上市的中远航运才是主要从事“特种远洋运输业务”。
当时,中远航运的网上路演中称,“(中远航运)是国内惟一一家能够为单件货物重量超过1000吨的大件客户提供海上自航公共运输服务的企业,并为全球两家具备此航运能力的企业之一。”而3月底时魏家福更称,“这些(重大件特种运输)船在中国,甚至在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
不过在中远航运上市时,国内第二家专业的重大件运输公司也出现了,这家新公司———中海重大件运输有限公司可谓“强强联合”的作品:一家是国内综合实力仅次于中远的老同行———中国海运集团,另一家是“全球两家具备此航运能力”中的另一家———来自海运王国荷兰、专业能力世界第一的JUMBO。这家新公司于3月15日在香港注册成立,这家公司向市场展示的在重大件运输方面的实力未必在中远航运之下。
事实上,中远航运用于上市的资产主要是可用于特种运输的24艘船舶,而构成其主要运力的起吊能力在360吨以上的重吊船一共有8条,最高起吊能力是600吨。而JUMBO公司360吨以上的重吊船有12条,且最高起重能力达到1000吨;而且该公司建造的起吊能力达到1600吨的世界上最大的两艘重吊船也已投入使用。中海重大件公司总经理Mr KJ说:“JUMBO公司承诺这12艘船随时供合资公司使用。”
由此看中远航运的运力已经略逊一筹,但更大的威胁还来自JUMBO公司30年来在海上重大件运输市场上的历史、经验和品牌优势,以及中海集团多年来在我国沿海和内地形成的不亚于中远的运输网络、物流体系和揽货渠道。
随着中海重大件公司的出现,中远的独垄优势已成历史。
李克麟找“外援”布阵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开放、西部大开发的开始,大量合资项目 诞生,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马,涌现出了一个日见扩大的进口重大件运输市场,例如英国壳牌与中石油的联合开发、BP公司与中石化90万吨乙烯项目、巴斯夫大力投资扬子石化、在建的核电 厂、连云港项目,以及几大油田的开发等等。
如今中远航运的主要业务优势集中在中国重大件的出口市场,不过重大件进口运输市场大部分还是被国外航运公司瓜分。
中远看到了这个市场,希望进一步做大中远航运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而魏家福要积极筹措中远航运上市,融来的钱就是要“放到特种船项目上”。
但是看见这个市场的当然不止中远一家。最近中远大搞重组要做“大物流”时,中海也不甘示弱地声称要做“全球承运人”,进军全程物流,这样两者在航运、集运、货运、代理等方面业务便不可避免地重合,注定了彼此之间竞争与对抗的角色。
集团总裁李克麟一直想完善中海自身的业务结构,而几年下来中海进入门槛最高的业务:重大件特种货物的运输。
市场稍纵即逝,通过努力,中海成功进入重大件运输市场,一举拿下上海磁悬浮列车设备的海运业务,成为总体积65000立方米、价值46亿多元人民币设备的惟一承运人。
李克麟开始物色“外援”。这时JUMBO出现了,这个原本活跃在韩国和日本的世界一流公司正遭遇这两个市场的下滑,他们转而看好近来大热的中国市场。
身材高大的荷兰人博浩(J.Berkhout)现在担任中海重大件公司副总经理,他是当时参与谈判的主要人员之一。“虽然现在中国重大件货物运输还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很看好这里潜在的市场。”基于这种共识,两家公司从2003年1月份开始接触,花了两个月时间完成了闪电式的谈判,双方约定: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国内外、特别是进出中国地区的重大件和相关货物运输市场。
JUMBO公司的承诺使得中海一下子又多出了11艘世界级的重吊船以及宝贵的相关经验,这成为了4月18日中海叫板中远的资本和底气中海重大件公司总经理Mr KJ说:“这就是借力。”
事实上,如果仔细考察中海的轨迹,就会发现它花两三年走完了别人十多年的路,靠的就是“借力”。博浩(J.Berkhout)说:“我们现在集装箱运输的世界排名已经进入前16名,综合实力更是进入了前10强,但是没有一条船、没有一个船员是我们自己的,合作、合资、合同使得世界资源都为中海所用。”
就在2003年前4个月,李克麟就接见了挪威航运界代表团,与马士基海陆、铁行渣华、APL等船东大佬会谈,足迹从泰国跨到日本———单是4月的日本之行,他就在3天内一口气会见了5个日本物界的顶级人物,可谓野心勃勃。
合资的“陷阱”
如果说中海最终是借力JUMBO完成自己在市场完整结构上与中远的对抗,那JUMBO与中海合作也是一种借力。在这里值得玩味的是JUMBO公司看似直接而简单的介入方式。
博浩告诉记者,JUMBO从一开始就是直接找中海合作,没有与任何第二家企业接触过。那他们为什么不找更有实力的中远呢?博浩的回答很有意思:“我们就是来寻求竞争的。中远也做重大件运输,是我们的竞争者,而中海没做,不是竞争者。”
JUMBO公司董事总经理麦克(MichaelKahn)在开业仪式上的讲话也证实了这种逻辑:“两个公司的合作是基于两点,一点是相似性,两家公司都是各自领域的杰出企业;第二点是相异性,就是各自的特点不同。”
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业界人士分析,欧美企业的一大特点就是着眼于长远,在中远与中海之间,中远是市场既得者,合作的需求并不大,其要价必然很高,JUMBO要拿到40%的股比会很困难;更重要的是,如果JUMBO与中远合作,只会进一步做响中远的品牌。但是与中海合作就不同,中海在重大件运输领域是新手,虽然一开始JUMBO只占了40%的股权,但是在以后的具体业务中,既无经验又无船只的中海很容易受到牵制,这样JUMBO可以逐步发挥出主导权。
“借力”的确是中海快速发展的最佳手段,而基于市场选择的“合作”相对问题较少,但基于业务互补的“合资”却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警惕。这一点在物流领域尤其明显,国内合资成功的企业少之又少,国内某大型物流企业下属大大小小的合资企业上百家,但真正称得上成功的只有一家快递公司。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Mr KJ总经理透露,JUMBO与中海的确在一些“理念”、“文化”、“运作模式”上存有“差异”,因而需要有个磨合的过程;但他表示这些“小问题”都在中海高层的预料之内,双方一直在一种愉快的气氛中合作,而中海“借力”也显然只是权宜之计;中海重大件公司远远地跑到香港注册,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将来资金运作方便,“公司以后肯定会自己买船。”
对于中海重大件公司来说,脚下的路还很长,除了需要面对的“内部问题”,其欲挑战的中远航运也决不会坐等别人来超越。中远航运办公室主任王杰告诉记者:“中远也正在选择合作伙伴,其中就包括与JUMBO公司实力相距不远的荷兰BIGLIFT公司。”
鹿死谁手显然并非定数,永远的获利者无疑是那些又多了一个选择的客户,中外巨人争逐中国物流的故事又多了一个案例在上演。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alt="" />
ttachment.phpattachmentid=1258&stc=1&d=1145460120
(0 Bytes, 下载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