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拉闸限电林伯强 《 中国能源报 》( 2010年09月27日 第 01 版) 近期有关各地拉闸限电,冲刺节能减排大考目标的举动频频见诸报端,引起社会广泛的争议。 在“十一五”规划目标设定之初,各级政府可能没有意识到题目的严重性,以及节能任务的艰巨性,对于完成节能目标不能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进2010年,特别是6月份以来,进一步节能,短时间能做的事情并未几。我们可以把所有节能减排的手段逐一列举,例如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家庭服务业,能源替换,能源结构调整,节能项目等等,肯定都不是短短几个月就能做的。 若非要短期有效的措施,就只有封闭高耗能产业内规模小、效率低的落后产能。理由很简单,其他节能措施都需要时间来完成。封闭落后产能一箭双雕:一是符合国家在产业整合过程中的基本政策导向,那就是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二是中国高耗能产业基本都存在产能过剩,控制过剩产能的一个环节就是淘汰落后产能。 以往封闭落后产能,一直都比较难。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说,封闭小水泥、小钢铁是早晚的事情,但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就不是那么直观,由于这除了直接关系到当地政府的财政收进外,还有需要应对的封闭带来的社会题目。目前可以借这个政策压力,解决封闭落后产能题目。 地方政府为完成节能目标的限电措施,其终极结果甚至可能与目标相悖。我们得问问自己,不用电,他们会不会用其他的?而对于一些地方限制居民用电,说明当地政府真的是走投无路了,由于居民生活用电占全社会用电比例很小(2009年占12.5%左右),限制居民用电对应对节能目标的实现作用非常小,负面影响则非常大。 如何看待限电题目?短期而言,除了大道理说的限电节能不是长效机制,还有很多负面影响。首先,限电本钱非常高,缺电的经济损失远远高于供电本钱。其次,限电意味着限产,对高耗能限产可能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最近钢铁、水泥价格上涨多少与限电有关系。再次,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进进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向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传导,将加速通胀压力。更极端地说,拉闸限电并不一定能降低能耗,例如有的企业用自己的发电机发电,或者重新用煤炭等等。限电不是有效的节能措施,很多人都会这么想,明年一月开闸,这到底能不能算作完成能耗目标?还是我们在自己糊弄自己? 长远来看,这次限电还是有其积极的一面。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告诉企业和公众,政府对节能这个题目很重视、是认真的。中心政府对节能决心的确对各级政府将形成一个切实的宏观政策压力。限电给各级政府的教训是:节能必须循序渐进地做,否则到了规划期末,中心一定会采取强制性的手段来迫使地方实现节能目标,这时候地方政府就很难应对。企业的游说,关系当地“国计民生”行业的限电等等,都给地方政府很大压力,并在对谁限电题目上难以选择,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可以说,此次形成的节能压力,对下“十二五”节能指标的完成,应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拉闸限电,总结起来应该有两点值得反思。第一点是对“十二五”节能目标制定的思考。假如节能目标强制完成,那么,除了应该更客观地制定能耗降低幅度,还应该给各级政府必须完成的预期。第二点就是如何完成?宏观地说,节能的方式无非两个:市场和行政手段。依靠市场,就不会急功近利,遵循的是市场自然淘汰的过程,但需要相应的政策配套(如能源价格改革);假如采取行政手段,比较简单,但负面影响大,因此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节能目标,减少负面影响。当然,如何使地方政府和中心政府的目标一致,如何监视目标的践行情况,可能也需要相应的政策设计。比如说,是否需要设定中期目标进行考核?假如最后需要冲刺节能减排目标,我们将看到的,还是拉闸限电。 (作者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