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裂变链式反应无疑是可以实现的(次级中子数大于1)。但是从理论到实践终究是不容易的,要真正造成核裂变链式反应,是一件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必须解决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
由于军事上的需要,1942年12月2日—在铀核裂变现象发现后仅仅四年的时间,就由费米领导的一个小组,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网球场里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第一次实现了人工的核裂变链式反应,为大规模利用原子能开辟了道路。
对于一个进行自持链式反应的装置—核反应堆来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首先,必须有一个让链式反应能够持续进行的地方;其次,必须把核裂变链式反应产生的大量热量取出;第三,必须能够对链式反应加以控制;第四,必须对核裂变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加以控制,对核辐射加以防护。
根据上述要求,一个核反应堆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活性区,这是进行链式反应的地方;冷却系统,这是用来保证活性区不被烧坏,使热量能取出来加以利用的系统;控制系统,这是用来监察和控制链式反应进行的系统;防护系统,这是用于保护工作人员不受核辐射和放射性物质危害,并保证放射性物质不致污染环境的系统。
活性区是反应堆的心脏,主要由 核燃料、馒化剂和控制棒组成,冷却剂也从这里通过。核燃料中含有裂变物质(如铀235),是用来进行链式反应的材料,它是反应堆核心的核心。
在反应堆中,通常有足够多的核燃料,使链式反应不但能进行,而且能够扩大规模,这样才能维持高功率运行。但是当链式反应发展到一定规模、反应堆具有足够高的功率时,要控制链式反应的发展,使反应堆的功率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就要去掉反应堆内的部分中子,不让它们参加链式反应,使中子增殖系数k等于1。
为了做到这一点,通常需采用能够强烈吸收中子的物质,如硼、镉等制成的所谓控制棒,来对反应堆的运行加以控制。控制棒放入堆内时,由于它们吸收了大量的中子,使链式反应的规模减小,反应堆的功率就下降,甚至停止运行;若把它们取出堆外,由于它们不再吸收中子,链式反应的规模就扩大,反应堆的功率也就上升;若把他们调整到适当的位置,就可以使反应堆在一定的功率下稳定运行。
反应堆就是这样通过控制棒来进行控制的。根据需要,可以随意地使反应堆启动、稳定运行或者停止下来。因此,反应堆内的链式反应是一种可控的自持链式反应。
费米等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座反应堆采用天然铀作核燃料,石墨作慢化剂。这座反应堆是用大小约10×10×15立方厘米的石墨块“堆”成的,在一部分石墨块上钻有直径约为5厘米的圆孔,在圆孔内放置重约2千克的金属铀棒或氧化铀棒。
石墨块一层层地堆起来,没有铀棒的石墨块和带有铀棒的石墨块交替放置,一共50层。在第50层以上,再放四层用来反射中子的石墨。最上面是15厘米厚的铅板和1.5米厚的木材构成的防护层。侧面的防护层由30厘米厚石墨和1.5米厚混凝土做成。这座反应堆的总体积约为10×10×7立方米,总重量约为1400吨,内中装铀约52吨。
这座反应堆的运行是通过五根镀有镉的青铜棒进行控制的。其中一根穿过堆体;另一根可以插入堆内任何深度,用于调整反应堆的功率;其余三根是“安全棒”,平时放在堆外,必要时可迅速插入堆内,使链式反应立即停止。这座反应堆没有冷却设备,因此它的功率很小,总共只有几百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