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原子内部
原子模型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极小的称为 原子的粒子组成的。原子究竟小到什么程度?举例可以说明: 一张纸的厚度相当于10000个原子的厚度。尽管如此小,现代科学已足够让我们接近原子,认识原子的世界。
原子的组成
中子:不带电,质量为1;
质子:带正电,质量为1;
电子:带负电,质量为中子的1/1837。
中子和质子组成原子核,因此统称为核子。质子数量等于原子系数,中子数等于原子的质量数减原子系数。
同位素
同一个元素家族,带有不同的中子数,就是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特性,但可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
我们熟悉的同位素有:
氢家族:氕、氘、氚
铀家族:铀-238、铀-235、铀-233
原子结构原子虽小,但里面十分空旷,如果我们将原子放大成直径上百米的足球场,在其中央有一颗称为 原子核的小米粒,其直径不到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而它的质量却占整个原子质量的99.94%以上。原子核内含有更小的粒子—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 核子。原子核外部是其它粒子— 电子。除了最简单的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之外,其余元素的原子核都由多个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科学家将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定义为元素的 原子序数。电子的数量同质子一样多,且围绕原子核旋转。
问题和回答
为什么带正电荷的质子能紧密结合?
原来,核子间除了静电排斥力外,还有更强的一种叫做核力的吸引力。
最有当核子间的距离极其接近时,核力才异常强大。
核能应该来自这种核力吧。
中子顾名思义是中性的,它不带电荷,而质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电子是带负电荷的粒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的电量相同,但两者的质量相差甚远,而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很相近,分别为电子质量的1839和1837倍。
元素的同位素任何元素的原子,原子核里的质子数是一定的,但可能含有不同的中子数。例如,一个氢原子可能含1、2、3个中子。分别称为氕、氘、氚。这种不同中子数的相同元素称为同位素。同位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据同一个位置,但原子量可能是不同的,因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是根据原子系数而不是原子量来排列的。同一元素的几种同位素,用化学方法无法区分,但其核特性完全不同。
同位素中有的会放出射线,因此称放射性同位素或放射性核素,其余叫做稳定同位素。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有数千种,大多数同位素都是稳定同位素,并呈混合物状态出现在元素中。
原子核的相互吸引力--核力我们通常知道正电荷同正电荷、负电荷同负电荷相斥。但是,为何原子核中的正电荷质子可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质量大的原子核,它们聚集了位数从多的核子,例如铀-238,有92个质子和146个中子,彼此居然能挤成一团,在核内排列得如此紧密,造成极大的核密度。那么中子和质子间神奇的吸引力到底是什么?其中一定有一种同质子间的静电排斥力相反的吸引力。
一般我们知道,除了质子之间的静电斥力外,还有核子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但是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是那么微小,其万有引力是微不足道的,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原子核内再无其它的力,那么比万有引力强1037倍的电磁力,将使原子核的质子向四面八方飞散。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在自然界中都能稳定地存在着,而且质子和其它质子、中子相互结合得很紧凑,这就意味着核子间还有一种远比电磁力强的多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称为核力,是一种特别强大的短程作用力,是目前知道的最强大的作用力。它是核能的起源。
核力具有短程强相互作用的能力。它比电磁相互作用强130倍左右,作用距离只在邻近核子之间。当核子之间的距离小于(1.4~1.5)×10-13厘米时,核力显得异常强大。一旦距离超出核半径的范围,核力就很快下降到零。核力与电荷无关,质子和质子、中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核力,但只在相邻几个核子之间存在着核力。 |